合肥凭什么被选中改革试点?武汉、西安反而落选

凭什么是合肥?武汉、西安都没有被纳入国家要素改革试点,合肥凭什么能被选中?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,甚至有些人还嘲讽合肥周边一圈只有小县城,哪来的都市圈?

殊不知合肥早已不是吴下阿蒙!早已不是那个默默无闻没有存在感的“省会大县城”了。今天咱就说清楚,合肥牛逼在什么地方,合肥靠的是实力而不是运气。

第一个问题:国家现在最高优先级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?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吧?合肥已经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在量子信息、核聚变、人工智能、光伏产业、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等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,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,在全球也是领先水平。我举几个例子,合肥京东方的半导体面板连续4年在全球的市占率都排名第一,是全球霸主。新能源汽车2024年的产量是92.75万辆,同比增长74%,势头非常猛。光伏储能,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。量子科技更是牛逼,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,光量子企业就有58家,占了全国的60%。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合肥同时在下大力气布局低空经济、深空探测、量子科技这些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产业。而且有一批顶尖的科研机构,在钻研在琢磨这些最前沿最酷炫的技术,在做0到1的工作。

好比一家大集团公司,您是董事长,您带领核心管理团队制定了阶段性战略目标,要从很多家子公司中挑选一些种子选手,作为冲击战略目标的尖刀班、试验田,您会怎么选?这个答案不言而喻了吧。

第二个问题,合肥的发展势头很强劲,创新改革的能力很强。合肥有一个著名的称号,叫“风投城市”。什么叫风投,不就是敢于打破常规、敢于承担风险吗?就是因为这股敢闯敢干敢改革的劲头,合肥近10年的GDP从5660亿增长到了13507亿,累计增长幅度138.7%,年均9.1%的复合增长率,这个速度是力压南京和杭州,领跑长三角。合肥的GDP总量排名,也从2015年的全国第30名,冲到了2024年的全国第19名。

如果您作为集团公司的董事长,您要转型、要改革、要升级,您不选冲劲最大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子公司打头阵吗?您肯定会这么选。

第三个问题,合肥取得的成就,攥在手里的成绩单,已经完全能够担当得起这个大任。合肥以前在长三角是小弟、上不了桌,现在已经是绝对的主力担当,与南京、杭州并列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之一,共同构成“沪宁杭合”的新格局。

合肥在长三角的发展历程,也值得说上几句。2010年合肥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,成为会员城市,是合肥迈出融入长三角的第一步,在主动靠近长三角。2014年国务院在发展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到了安徽,合肥的努力获得了回应。

2016年,合肥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,长三角扩容为三省一市,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。2019年,安徽全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,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。

今天合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力担当,合肥与沪宁杭形成了高度互补。我们把合肥、杭州、上海想象成一家高科技公司的三个部门,各司其职。合肥是这家公司的“研究院”和“尖端实验室”,这里有中科院、中科大这帮超级聪明的大脑,专门琢磨研究最前沿最酷炫的前沿技术,但是怎么能挣到钱却不知道。上海、杭州人家懂啊,那就是公司的“产品部”和“营销部”,他们懂市场、懂客户、懂得把技术包装成受欢迎的商品,就擅长把实验室里又贵又笨重的原机型,变得好看、好用、好批量生产。

第四个问题:合肥周边的小县城,不仅不是劣势,反而是改革试验田的优势。国家开辟改革试验田,目的是要把成功后的模式复制到其他地区,大家想想全国有多少个像合肥都市圈这样的经济结构——一个强势崛起的省会,加上一群正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城和地市,简直就是中国广大中西部省份的“标配”缩影。如果合肥像南京一样周边都是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,选了南京,还会不会再选合肥呢?至少这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。

第五个问题,合肥特殊的地理位置,有很大的优势,是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,是长三角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,也是中西部城市难以实现的。合肥的铁路枢纽、航运、水运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跃迁,一个不靠江海不靠沿边的城市,就这么神奇地在通江达海、深入内陆方面建设成了全国枢纽城市。

所以,凭什么是合肥?凭的是与国家战略的高度同频,是强劲的发展势头、敢闯敢干敢革新的精神,凭的是已经拿在手里的成绩单,是经济结构的典型性,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布局。